汾酒文化源遠流長,和華夏文明、黃河文明、晉商文化同根同源、一脈相承。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,汾酒就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推崇,被載入廿四史;晚唐大詩人杜牧的“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”使汾酒再度成名;明清時期,汾酒伴隨著晉商的足跡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,衍生出了異彩紛呈的中國酒類品牌和白酒香型,成為酒品至尊,獨領(lǐng)風(fēng)騷;1915年,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汾酒一舉榮獲中國白酒品牌唯一甲等大獎?wù)拢狗诰泼麚P海內(nèi)外;新中國成立以后,在國家舉辦的五次全國評酒會上,汾酒5次蟬聯(lián)國家名酒,竹葉青酒3次被評為中國名牌產(chǎn)品,并五次獲得國際金獎?梢院敛豢鋸埖恼f,杏花村汾酒是中國白酒產(chǎn)業(yè)的奠基者,是傳承中華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,是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,是中國白酒發(fā)展歷史的活化石,“國酒之源、清香之祖、文化之根”的歷史定位當(dāng)之無愧,“中國酒魂”實至名歸。
公元561-564年,北齊武成帝隆重推薦汾州美酒“汾清”,此事被載入二十四史之一的《北齊書》十一卷,成為宮廷貢酒。唐代大詩人杜牧于春天由并州南返,路過汾州杏花村,寫下了膾炙人口的《清明》詩,使得杏花村名滿天下。唐朝年間(618-907年),汾州“千和酒”被認(rèn)為是當(dāng)時全國名酒!短啤费a》、《北山酒經(jīng)》、《酒譜》等古籍都有記載。
據(jù)張能臣《酒名記》記載,北宋年間(960-1127),汾州美酒天下馳名。其中杏花村“甘露堂”釀制的美酒最有名。據(jù)宋伯仁《酒小史》記載,元朝時,汾州“清香青花瓷酒”仍為全國名酒。據(jù)王世貞《酒品》記載,明朝時,汾州創(chuàng)新釀酒工藝,釀制出色如冰清的羊羔美酒,這極有可能是蒸餾酒,即現(xiàn)在的汾酒。1644年正月,明末農(nóng)民領(lǐng)袖李自成率軍路過杏花村時,暢飲美酒,倚馬立書“盡善盡美”四個大字,表達對杏花村人民的謝忱。
明末清初,愛國詩人傅山改進竹葉青酒配方,并為杏花村汾酒題詞:“得造花香”(鐫刻于古井亭中)。清代,汾酒被大文學(xué)家袁牧在《隨園食單》(1792年出版)中贊為“既吃燒酒,以狠為佳,汾酒乃燒酒中至狠者”。清代,李汝珍著的《鏡花緣》(1818年吳刻本)九十六回中描寫淮南酉水關(guān)外一酒肆,外面飾牌書列全國五十五種名酒,第一就是山西汾酒。清道光年間,著名汾陽文人曹樹谷編輯、整理了《汾酒曲》八首,此詩被收入汾陽縣志,是關(guān)于汾酒的史詩。